红嘴巨鸥

Hydroprogne caspia   Pallas
   

  121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采自海南及福州的指名亚种标本描述)
成鸟夏羽:前额、头顶、枕和冠羽黑色;后颈白色;背、腰、尾上覆羽银灰色;尾呈浅叉状,尾羽白色;肩和翅上覆羽亦为银灰色;初级飞羽银灰色,羽轴白色,最外侧4枚的羽端及内翈的内侧呈褐色,有时外翈的外缘亦呈褐色。眼先及眼和耳羽以下的头侧白色,颈侧、颏、喉和整个下体均为白色。
成鸟冬羽:与夏羽相似,但额、头顶、枕和冠羽因黑羽转为白色而各羽中央仍具黑褐色斑,形成黑白斑驳,或成断续的黑色纵纹。有些个体头部全为白色,仅耳区有黑色斑。上体银灰色更淡,尾上覆羽和尾羽呈现淡银灰色。
幼鸟:与成鸟冬羽相似,头顶具断续的黑色纵纹,眼前和眼后具黑色斑;后颈白色,具灰色纵纹;翕羽灰色,各羽具赭色羽缘和黑褐色V形次端斑;下背和腰暗灰色,各羽具褐色羽缘;尾具褐色次端斑和赭色尖端。
虹膜暗褐色;嘴形长而直,鲜红色,具暗褐色次端斑;幼鸟嘴橙色;脚和爪黑色。
量衡度 (mm,g;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3) 575 505 73 388 135 42
656,一 522,一 70,68 408,405 134,133 45,42
♀♀(2) 502,525 502,515 64,71 410,414 129,134 44,44
о(1) 一 一 65 403 153 46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大型燕鸥类。嘴粗大,鲜红色,先端常为黑色;额至头顶、后枕黑色,头后有不明显的黑色短羽冠;上体淡灰色,下体白色;初级飞羽的下面黑色;尾短,呈叉状;脚黑色。冬羽与夏羽相似,惟嘴色稍淡,头顶污白色,具细密暗色纵纹。

大小

量衡度 (mm,g;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的标本)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尾 跗蹠
♂♂(3) 575 505 73 388 135 42
656,一 522,一 70,68 408,405 134,133 45,42
♀♀(2) 502,525 502,515 64,71 410,414 129,134 44,44
о(1) 一 一 65 403 153 46

生物学

生物学 栖息于海岸沙滩、泥涂、沿海沼泽以及港湾,也见于内陆湖泊、大型水库、大江大河、三角洲以及荒漠中的湖泊和河流等处。常单独活动,有时成3—5只的小群,在水面上频繁地巡飞。飞行轻巧有力,两翅扇动缓慢,发现猎物即俯冲水面或扎入水中,也会潜入水下捕取。有时会扇动双翅停翔于水面空中,然后突然落下,也善于游泳。在淡水湖河、内陆海、海湾等处,有时也在远洋觅食。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食,也取食甲壳类等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食取他鸟的卵、雏鸟以及腐尸,也捕食昆虫。叫声沙哑,似“kraaah”。
繁殖期是4—6月,由密集的结群营巢至单独成对营巢的都有,有些地区大多以单独的繁殖对混入鸥类或燕鸥类的营巢结群中繁殖。通常在海岛、湖泊、河岸边于沙土地、碎石、贝壳或地面植物上扒一凹坑为巢,内无衬填,有时巢内垫有枯草或鱼骨。在巢群中,巢间距0.7—4m,每窝产卵2—3枚,偶有1枚或4枚者。卵呈赭色、绿白色、赭白色或淡褐色,被有淡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量度为55—72 mm×40—47 mm。产出第1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雌雄亲鸟轮孵,孵化期20—22天或26—28天。雏鸟体色是二形的,有的具淡奶白色绒羽,有或没有斑点,喉白,皮肤显黄色,脚橘红色;或有的具灰褐色绒羽,有暗斑,喉烟灰色,皮肤暗色,脚橄榄绿色。当日雏重70 g,留巢3天。经亲鸟哺喂,28—45日龄羽毛丰满可以飞翔。
红嘴巨鸥数量相当稀少,多数是单只活动,见到小群活动的机会也不多。王会等(1993)于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在江苏射阳盐场作调查时8—12月间见到过430只;是国内见到报道的最高数量。据 Williams 等(2000)在北戴河作秋季迁飞过境调查,1986—1990年记录到最高是1987年11月2日前的数量,共234只。



生境信息

生物学 栖息于海岸沙滩、泥涂、沿海沼泽以及港湾,也见于内陆湖泊、大型水库、大江大河、三角洲以及荒漠中的湖泊和河流等处。常单独活动,有时成3—5只的小群,在水面上频繁地巡飞。飞行轻巧有力,两翅扇动缓慢,发现猎物即俯冲水面或扎入水中,也会潜入水下捕取。有时会扇动双翅停翔于水面空中,然后突然落下,也善于游泳。在淡水湖河、内陆海、海湾等处,有时也在远洋觅食。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食,也取食甲壳类等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食取他鸟的卵、雏鸟以及腐尸,也捕食昆虫。叫声沙哑,似“kraaah”。
繁殖期是4—6月,由密集的结群营巢至单独成对营巢的都有,有些地区大多以单独的繁殖对混入鸥类或燕鸥类的营巢结群中繁殖。通常在海岛、湖泊、河岸边于沙土地、碎石、贝壳或地面植物上扒一凹坑为巢,内无衬填,有时巢内垫有枯草或鱼骨。在巢群中,巢间距0.7—4m,每窝产卵2—3枚,偶有1枚或4枚者。卵呈赭色、绿白色、赭白色或淡褐色,被有淡褐色或黑色斑点。卵的量度为55—72 mm×40—47 mm。产出第1枚卵后即开始孵卵,雌雄亲鸟轮孵,孵化期20—22天或26—28天。雏鸟体色是二形的,有的具淡奶白色绒羽,有或没有斑点,喉白,皮肤显黄色,脚橘红色;或有的具灰褐色绒羽,有暗斑,喉烟灰色,皮肤暗色,脚橄榄绿色。当日雏重70 g,留巢3天。经亲鸟哺喂,28—45日龄羽毛丰满可以飞翔。
红嘴巨鸥数量相当稀少,多数是单只活动,见到小群活动的机会也不多。王会等(1993)于1989年2月至1990年2月在江苏射阳盐场作调查时8—12月间见到过430只;是国内见到报道的最高数量。据 Williams 等(2000)在北戴河作秋季迁飞过境调查,1986—1990年记录到最高是1987年11月2日前的数量,共234只。

繁殖特征

繁殖期是4—6月,由密集的结群营巢至单独成对营巢的都有,有些地区大多以单独的繁殖对混入鸥类或燕鸥类的营巢结群中繁殖。

国外分布

世界上广泛分布于除了南美洲和南极洲及非洲内陆以外的世界各大洲的热带和温带地区。

国内分布

国内分布于河北(北戴河)、内蒙古(白音库勒湖、查干诺尔)、辽宁(旅顺)、浙江(杭州、定海)、江西(鄱阳湖)、山东(青岛、威海)、广西(北部湾)(夏候鸟);福建、广东(湛江、从化、深圳福田、海丰、汕头、澄海)、河北(港养地
区)、内蒙古(伊克昭盟、乌梁素海)、辽宁(双台河口)、上海(崇明)、海南(琼山东寨港、文昌清澜港、陵水)(留鸟);新疆(喀什、乌鲁木齐青格达湖、昌吉、克拉玛依、布尔津、阿尔泰、额尔齐斯河、福海、布伦托海、乌伦古湖、青河、乌伦古河流域)、台湾(宜兰、台中、嘉义、台南、澎湖、高雄)、香港(旅鸟);江苏(射阳)、福建(福州、长乐、连江、金门)、台湾(台北、基隆、宜兰、澎湖、台南、绿岛、嘉义、花莲)(冬候鸟)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红嘴巨鸥有2个亚种。H.c.caspia 亚种分布于北美,北欧,西亚北部,中亚和东亚(繁殖鸟);中美洲,非洲(部分留鸟);欧洲南部,南亚,中南半岛。H.c.strenus 亚种分布于除西部内陆以外的澳大利亚全境以及新西兰。我国境内仅1个亚种,即指名亚种 H.c.caspia.